助企发展,辽宁数千“科特派”奔忙在车间
7月31日,在大连顺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汪祖民正和公司算法研发人员樊云超一起调试设备。“公司主要面向工业生产,有大量技术需求,汪老师的到来对我们非常重要。”樊云超说,公司专注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领域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这种自动化总装,要保证安装的质量和精度,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我是主动找到企业的,学校老师有理论、技术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和对市场技术需求的了解。”汪祖民说,学院有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数学4个专业,正好与企业业务对口,老师和学生经常来车间搞研发,已有两项专利在企业转化。
在车间里忙碌的汪祖民院长,是我省数千名企业“科特派”瞄准技术攻关“堵点”“痛点”和“难点”,助企打通产业升级关口的一个缩影。
我省2024年启动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注重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共向1271家企业选派1452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平台、人才、金融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需求1546项,形成企业特派“千军万马”促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解难题
不同于汪祖民的“毛遂自荐”,营口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孙溪则是通过企业“点兵点将”,省科技厅“牵线搭桥”,来到辽宁融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帮助解决泡沫铝生产技术问题。
“我们公司的泡沫铝产品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生产过程仍存在技术瓶颈,科技特派员的加入,帮助我们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新设备的产能是原有设备的3倍,相当于6个人创造了2亿元产值!”公司总经理朱德琳用数据说话。
今年,省科技厅将选派30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人才引育、融资对接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要素保障,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助力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广大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教资源优势,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东北大学教授杨洪英帮助铁岭贵鑫公司解决了废催化剂提取贵金属技术难题,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助力企业加快北交所上市步伐;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徐铁军帮助抚顺东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攻克EC生产催化剂升级替代问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今年2月26日,首批813名科技特派员已奔赴一线,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累计提出创新需求1510项,第二批1034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正蓄势待发。
畅链条
“辽宁科教资源富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是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表示,选派科技特派员下沉企业,帮助解决创新难题,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不只解决技术问题,而且要全方位服务。”一年来,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季田服务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50余次,为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共同申请建立“大连工业大学—大机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组织高校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训,4名优秀毕业生已被引荐上岗。
“校企协同让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季田说,通过筹划成立“大连工业大学—大机床中试验证数字化基地”,高校研究工艺参数模型的建立、分析与优化,企业负责具体试验验证,打通了产学研协同链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一体化,输出紧缺技术人才,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产学研合作将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但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并非易事,而企业科技特派员大多来自高校院所,他们是现成的“联络员”“黏合剂”,合作起来水到渠成。
“特派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占比超六成,工程师、研究员、高级会计师等占三成以上,还包括技术经理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懂技术、懂政策、懂市场,能最大程度地把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解决“急难愁盼”的同时,推动高校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高级工程师戴风友帮助大连精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将2项知识产权转化为质押物,获得500万元贷款,实现知识产权有效盘活;大连海事大学研究员范云生派驻到大连热电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智慧供热产学研合作项目,去年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奖励。
科技特派员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服务的践行者。一年来,他们帮助119家企业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86个,促成142家企业申请专利497件。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人才基地40余个,帮助242家企业引育人才2542名,为11家企业争取科技贷款1.4亿元,推动85家企业完成成果转化金额1.2亿元。
强保障
“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立足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人企对接、校企互动,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的工作推进机制,搭建了产学研“立交桥”,形成“千军万马”促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好态势如何保持?
“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直部门横向协同、省市纵向联动,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响应,初步形成全方位协同工作格局。印发《辽宁省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引(试行)》,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各市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接服务和保障,确保特派工作落到实处。
以前,企业和高校院所信息不对称,彼此不了解对方的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为保证供需对接精准、高效,省科技厅积极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精准选派模式。
通过“点兵点将”,企业自行选择有合作基础或自身中意的特派员;“毛遂自荐”,企业科技特派员发挥特长,主动选择服务企业;“双向选择”,经专业服务机构撮合对接,精准匹配。目前,千余名企业科技特派员累计深入企业近2.5万次,签订有效服务协议1650份。
目前,我省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4万余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7000多家。有关人士指出,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数量占比较小,还需进一步拓展覆盖面。而且,企业创新需求和特派员专业领域多样化,部分企业需求提报不够准确,影响选派精准性和有效性。
为提升供需匹配对接精准性,我省建立动态调整的供需对接清单,构建需求挖掘“双漏斗”机制。在企业端建需求库,供给端建“成果仓”,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企业科技特派员专业特长精准对接,由“一对一”单兵作战,向“一对多”“多对一”组团集群式发展。
同时,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搭建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数据库,链接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数据资源互联共享的信息链路。加强AI赋能,常态化解决科技特派员和企业创新中的问题。
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形成“一企一策”服务清单,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确保取得实效。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激励特派员方面,以企业满不满意作为特派员评价标准,通过后补助项目对优秀特派员提供一定经费支持,经费实行包干制,并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实践证明,企业科技特派工作富有成效、大有作为,定会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李旭东 辽宁日报记者 孔爱群)
【责任编辑:姜皓腾】
作者:辽宁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