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 山海和鸣—“以物证史暨红山密码发布会”在沈召开
2025年10月21日,由沈水八俊古文化研学团队、沈阳红山文化影视艺术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经济网、沈阳市校友经济促进会文旅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以物证史暨红山密码发布会”,在沈阳铁西广场建设中路盛大启幕。徐剑涛、姜伯牙、张杰担任大会主持人,30余位文化学者、藏品专家齐聚一堂,以物证史、以研传脉,为红山文化研究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上午9时,发布会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拉开序幕。与会嘉宾率先走进藏品物证展区,近距离观摩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石器、骨刻文物,指尖触碰的纹路间,仿佛穿越千年,与探索宇宙生命密码的远古先民隔空对话。这些珍贵遗存,不仅是红山文化的物质载体,更印证着126年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深远意义,也呼应着40多年来红山文化文物出土的重大突破——如今,岩画符号、北方骨刻文字等更多远古文明物证,正通过这场盛会走进公众视野,亟待更多人参与保护与研究。
9时30分,主题发言环节成为整场发布会的“思想盛宴”。10位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各维度展开深度分享:
赵毅颖以《红山有文字》为主题,探寻红山文明的文字密码;
尹国兴携《红山密码》研究成果,系统解读以牛河梁为中心的红山文化遗存,延续这部“红山文化教科书”的学术影响力;

孙福星《玉出红山 根在岫岩和小孤山》追溯红山玉器的源头,展现中华玉文化的根基;
刘飞《红山与良渚~~中华玉文化的双源结构》则跳出地域局限,揭示两大文明在玉文化中的共生共荣;
张旗胜《红山文化中“符契”类型玉器初探》、张治忠《红山文化禅修健身探秘》、胡德生《中华玉石文化的科学观》从玉器功能、文化内涵、科学认知等角度,丰富红山文化研究维度;
刘国志提出“筹建大连红山书院”,为红山文化搭建研究与交流的长效平台;
张杰分享《红山女神》创作与考察历程,以艺术视角诠释红山文明的人文温度;

姜伯牙则聚焦《从利见大人到飞龙在天——论《红山密码》解读与相关文化产品供应链的匹配》,探索红山文化从学术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路径。
作为中国北方地域历史文化的核心代表,红山文化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1987年考古学家苏秉琦考察辽宁牛河梁时所言:“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红山文化与轩辕黄帝、坛庙冢的紧密关联,早已刻入中华文明的基因。此次发布会以“金声玉振,山海和鸣”为核心理念,不仅是对红山文化坛(天坛、地坛等12类)、庙(蚕神庙、女娲洞等)、冢(轩辕黄帝、炎帝等历史人物墓地)等核心遗存的再梳理,更承载着三大核心使命——为红山世界申遗助力、为红山古国证源、为祖国北方远古文明文字探源确证。
在论述《红山密码》玉器玉冠饰的功能价值时,姜伯牙首次推断其石破天惊,与辽宁的“辽”甲骨文字源、字型有匹配,与山海经中测日之山在器形上遥相呼应,与屈原《楚辞》中“山辽辽兮”的记述相对应,在学术上以实物证明“辽”字的本源。
当日,随着各项议程的圆满推进,“以物证史暨红山密码发布会”落下帷幕。这场汇聚智慧与力量的文化盛会,不仅夯实了红山文化的社会认知基础,更将推动红山文化研究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未来,在学者、藏家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红山文化这颗“北方远古文明明珠”,必将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画卷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姜皓腾)
【责任编辑:乔宇】
作者:辽宁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