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雷锋精神绘就光明人生 践行无私奉献淬炼时代楷模
从脱下保家卫国的“橄榄绿”到成为保障铁路运输的“小黄人”,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今年是大连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线路工于光明入路的第12个年头,深受雷锋精神熏陶的他,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少年立志,雷锋精神种下善的种子
今年47岁的于光明,自小在村中大喇叭播放的雷锋事迹熏陶中成长,那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善良与奉献的种子。尽管当时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尚浅,但每一个故事都让他心生向往,立志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
学生时代的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学校用自家带来的木柴点燃教室暖炉,让同学们能在温暖中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就是这样的他曾连续三年荣获“学雷锋标兵”。其实在于光明的身上有一件小秘密,在他放着数不清的荣誉证书箱子里,有一条他妈妈用过的红色丝巾包裹着三本早已泛黄的书,一本是他7岁时爸爸从外头给带回来的1973年出版的《雷锋日记选》、一本是他自己上学时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的1990年出版的《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一本是他在部队时,战友送给他的1990年出版的《雷锋日记、诗文选编》,几十年他视如珍宝细心保存。
军旅生涯,以行动诠释大爱无疆
成为军人后,于光明不仅是一名优秀士兵也是优秀的兵头将尾,尊敬首长,团结战友。1999年夏刚刚出差回来的于光明得知一位广西籍战友的父亲生病了,虽然当时他还只是挣着几十元的津贴,但还是从身上找出50元钱塞给战友以备急用,让他千万不要着急,大家一起想办法。当兵时他历经汶川、玉树等地震灾难,更是积极捐款,还发起了“挽袖行动”,带领战友无偿献血,而这一献就是17年。国防服役16年,他曾3次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嘉奖、3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9次被评为优秀士兵等20余次荣誉,但最为珍视的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的这份荣誉。
坚守岗位,以“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
2014年初,于光明被选派至车间担任机修工作。还是“职场小白”的他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每天坚持比其他同事早到一小时、晚走一小时,仅一年要比其他同事多付出700余小时,正是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认真学习每项技能,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查阅资料,碰到不会操作的机械就不断练习,目标是尽可能减少机械故障率,更好的服务现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近乎“强迫症”式对工作的完美追求,不仅深深影响了周围的工友,还逐渐让更多人对机修岗位的重要性刮目相看。他根据现有条件、实际环境自创一套“方便地面、高效空间、布局顺畅、整体协调”的机具库房管理宝典,并根据各种机具种类的维修、保养、配件、油品、料品等全部进行自制表格式管理,白天采用纸质登记,晚上下班还要进行电子表格统计,这在当时是极为严谨和规范的管理方法,使机具库房管理有了质的飞跃,引来各车间各站段参观学习,在进行规范化大检查中确保了“零问题”和突出成绩。正是于光明的这种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使得他在短短一年之内,就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面对病痛,以顽强意志战胜困难
然而,命运却对于光明并不仁慈。2014年经医院专家确诊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称 “不死的癌症”。他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忍受身体许多部位的疼痛,尤其夜里疼痛使他无法正常睡眠。但只要岗位需要他从不耽误工作,也从未向组织申请特殊照顾。先后参加大石桥站改、葫芦岛站改等大型施工,特别是2015年大干100天的情况下,是家人帮他筹集钱在医院开药,他拿回家自己打针皮下注射,为的就是节省治疗时间,能为集体多出一份力。2022年5月综合机修车间成立,于光明被分配到机修工区,作业中必须接触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切割等工作,面对新设备、新技术,不惑之年的他再一次拿出“要强”的劲头,认真练、上手学,三个月时间里他的眼睛被焊光打坏4次,脸被强光辐射脱皮3次,但是罪没白遭,他都学会了,“未来我不光要学会,还要学好学精”,于光明对工友说。
疫情当前,以热血挽救生命无私奉献
2022年在大连“8.26”新冠疫情发生后第四天市区实行静态管控,于光明因单位受地区疫情影响借调段防控办工作,在单位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不进不出”政策,集中管控住在防控办。
一日午饭时间他突然接到血液中心求援电话。他知道城市因疫情已经按下“暂停键”,可他一次献血能为生命按下一颗“重启键”。因为疫情血液中心直接派车一对一、点对点接送。而这一切的操作只是在午休时间悄悄的完成,没有人注意到刚刚发生过什么。今年2月4日大年初七,在家休假的于光明再次走进大连市血液中心,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祝福自己新春快乐。
于光明的AB型血在全国占比仅为7%,所以一旦患者所需不仅是少而且很急。每次血液中心向他打电话征集,他从不缺席。至今,他献血已达96次,献血总量达37000余毫升,相当于10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按其救治标准至少给223位生命垂危的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他就是这样的人始终用爱心播撒温暖,用真情感动人间。
热爱公益,脚踏实地追寻雷锋足迹
从2008年在部队为汶川地震赈灾捐款开始至今,陆续为玉树、新疆、尼泊尔、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加沙地区、葫芦岛等地震和洪灾等累计捐款人民币10000余元,捐献衣物100余件。就在今年1月7日在外地接受出差任务的他通过新闻知晓当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发生地震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当即在手机大连市红十字会网站向灾区捐款人民币700元。
他爱公益更爱生活,他的家并不富裕,住的房子虽然只有30多平米,但总能保持窗明如镜,屋室清新,温馨整洁。而且他总是经常清扫单元楼道,时时还要用拖布拖上一拖,二楼邻居大叔总说他“真干净”,五楼邻居大姐说:“和你这样的人做邻居真好”。有时还会帮助邻居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不厌其烦一遍遍讲解,直到真懂了,会用了。
于光明是大连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常年致力于宣传无偿献血和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每个月组织志愿者到全市22家医院、广场、公园、社区及市民家中进行公益宣传,定期走进养老中心为老人们过生日、理发、存储菜、包饺子等活动,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和休息时间都献给了公益事业。
环保公益任重道远,绿水青山共同行动,很多人没能坚持到最后,而于光明是少有能够一直在坚持的人。做环保志愿者1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大连大大小小几十个广场、公园、海滩,捡拾的垃圾近10000余斤,清除的外来物种“刺果瓜”1000余株,参与造林植树数百余棵。在其影响下,他的战友和单位的同事也都陆续加入到环保志愿者队伍,尤其在2022年一整年的18点位海岸线调查和2024年18点位海岸线复查时,他亲临实地,详实调研,反复核验数据,历经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路途颠簸爬山涉水,最终形成近30000余字的调查报告,提出44项具有建设性、切实性、真实性方案建议,目前多数点位大为改善,他为大连市民能够更好的亲海近海得以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大爱无疆,用雷锋精神书写光明人生
2019年12月他在爱心献血站无偿献血时又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留样汇入中华骨髓库,2020年他又在“中国遗体器官捐献”网上再次注册登记(2014年曾线下完成捐献登记)。
每一次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回访,于光明总是坚定回应:“意愿不变,若有需要,一定捐献。”面对血液告急的情况,他从未缺席,始终是那个随叫随到的救援者。每一次手机里接到短信“你捐献的爱心血液已检验合格,已踏上它的救人之旅!”的时候,他的脸笑的总是很灿烂,他的心总是燃起幸福之光!
他先后荣获了“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国红十字会五星级志愿者、辽宁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大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标兵、大连市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大连市五星级环保志愿者、大连市优秀环保志愿者、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新时代﹒沈铁榜样”“最美沈铁人”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妻子也加入献血行列,并成为三星级环保志愿者,孩子也成为四星级环保志愿者。
于光明以他的行动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每当有需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视挽救生命为己任,他知道做一名像雷锋那样的人是无需豪言壮语,只需默默付出、尽己所能。(何乃斌 赵东城 徐林)
【责任编辑:栾启平】
作者:辽宁经济网